人民日报点赞福建屏南:传统古村有了新村民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福建频道     作者:新时代华声     浏览量:次      发布时间:2023-05-02    

5月2日,《人民日报》人文版头条刊发通讯《传统古村有了新村民》,点赞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注重城乡历史文脉延续,引入“新村民”对古村进行保护性开发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

传统古村有了新村民

本报记者 刘晓宇 王 珏


蒸汽氤氲,香味四溢,一把米粉下锅,熟练地烫煮一分钟有余,再加入香油、生菜,一把酸菜末撒上去,一碗香喷喷的酸菜米粉就在潘兰英的手中成为“龙潭地道小吃”。


“欢迎来到‘新龙潭’,来来来,吃一碗米粉再开始逛村!”年过50岁的潘兰英性格豪放、嗓门洪亮。


远山如黛,流水潺潺,一座座黄墙青瓦的老宅,沿着小溪错落有致地排布。春日暖阳下,房前屋后挂着的红灯笼,宛如一颗颗熟透的柿子。村口,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米粉店当街挺立,墙上挂着的,却是几幅栩栩如生的油画。“喏,这是我丈夫陈孝坚的作品,好多游客要买呢!”随后一指门外陆续进村的游客,潘兰英骄傲地说。


“现在在我们龙潭村,可以品一口黄曲糯米酒、赏一出悠长的四平戏、看一幅农民自己的艺术画、四处可见年轻新村民。”一旁,龙潭村党支部书记陈孝镇说。


拥有120多栋明清古建筑的龙潭村,地处闽东北的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窝在鹫峰山脉中段纵横交错的山岭间。这里曾经是茶盐古道的必经之路,却在几年前遇到“空心化”问题——原本有1400多户籍人口的村子,村民大多外出务工,仅剩百余人留守村里。


变化,开始于一场“艺术改变乡村”的试验。2015年,屏南县开始探索文创引领的乡村振兴之路,启动“古村落保护计划”,龙潭村也开启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公益教育项目,选送30位村民作为“种子选手”学习绘画,陈孝坚便是其中之一。“当时大家都不理解,经过3个月的系统学习后,我们对于村落有了不一样的理解,觉得家乡处处都充满艺术气息。”陈孝坚说。


与此同时,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龙潭村启动“古村修复计划”,先后对2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500多栋古民居分门别类实施抢救性修复。老屋修缮采用原生态、低碳环保的传统技艺,还成立了工匠协会,组建了5支以传统工匠为主、共100多人的古建筑修缮队伍。


此外,屏南县全面推行“老屋认租15年模式”——年租金每平方米3元、租期15年,试行村级项目建设“工料法”管理模式,根据建筑形式与特点,引进“新村民”认领复活老屋并进行以“文创”为导向的活化利用,以低门槛、高进阶的方式吸引新老村民创业。


政策的持续支持,让龙潭村“老树发新枝”,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游客到来——32岁的江西人胡文亮,便是最早来到龙潭村的“新村民”。一栋古色古香的两层民居,名为“檀舍”,便是胡文亮的“民宿工作室”,一楼用作餐饮、品茗、陶艺、阅读,二楼则是6间规制不一的客房。“五一”未到,客房预约便已排到了下半年,夫妻二人正忙着在直播平台上给网友推介龙潭。屋角的酒坛,堆得一人多高,“我们将油画、动漫、四平戏等元素融入在屏南当地的黄曲糯米酒的包装上,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山里的文创,通过网络直播让山货卖到大山外。”胡文亮说。


2020年8月,龙潭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接待的游客每年达20多万人次。


眼下,直播间里的胡文亮,不仅要推介龙潭,还要为整个熙岭乡文创片区卖力宣传——2021年10月,熙岭乡文创片区(龙潭村、四坪村、墘头村、三峰村)成立片区党委。


“鼓励‘新村民’加入村级组织,这是我们熙岭乡文创片区基层治理改革的第一步,我们希望‘新村民’进一步增强参与感和归属感,共同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熙岭乡乡长杨林表示。如今,熙岭乡文创片区4个村入住的“新村民”达到140多人,职业涵盖设计师、作家、工程师、电影导演等。2022年,片区内各村集体平均收入突破40万元,平均增长超过25%。


翻开“檀舍”的留言簿,一条游客留言吸引记者注意:“在这里实现了现代生活和乡土中国的完满契合,多想也能成为一名新村民,爱生活、爱艺术。”

责任编辑:新时代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