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高小仙在大棚内查看葡萄生长情况。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昆明10月21日电 题:越南归侨高小仙:金沙江畔的40年“侨事业”
作者 熊佳欣
“经过40多年的发展,侨社人居环境优美、产业兴旺蓬勃,归侨侨眷的生活越来越好,为宾川这片金沙江畔的沃土注入‘侨的生命力’。”近日,越南归侨、“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高小仙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1979年,16岁的高小仙跟随家人从越南回到中国,安顿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的彩凤华侨农场,开始了新的生活。“当时,国家对我们非常照顾,提供生活方便的连排宿舍,家具、火炉、碗筷甚至大米都一应俱全,令人真切感受到回家的温暖。”
宾川县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南岸,山川秀丽,气候温润。经过归侨开垦荒地、挖渠饮水,数千亩土地种植了甘蔗、稻谷、小麦、蚕豆、柑橘等农作物。高小仙回忆:“大家每天都起早贪黑,在艰苦条件下劳作,却因生产粗放收获并不理想。”
图为高小仙在社区居委会工作。
受访者供图
1983年,国家出台政策,土地承包到户,高小仙家分到十余亩土地种植,一家人的生活辛苦却也温饱幸福。20世纪90年代初期,高小仙前往文山走亲戚时途经昆明等地,同乡村发展差异巨大的城市生活令他感慨,热闹非凡的边境贸易景象也让他看到了机会。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与缅甸、老挝、越南山水相连。改革开放以来,云南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持续、稳定发展。1992年6月,中越边境河口及中缅边境瑞丽、畹町成为边境开放城市,进一步推动云南边境贸易快速发展。
在亲友的帮助下,高小仙置办了一辆二手货车,往返于云南各州市与瑞丽、河口之间运输货物。凭借越南语优势,他了解到越南对大蒜、葱头等农产品有较大需求,而这些正是宾川华侨农场的特产,便开始在当地进行收购出口越南,为归侨侨眷带来可观收入。
“只要侨场需要,我就义不容辞。”2006年,高小仙参与到华侨农场的侨务工作中,这对汉字知之甚少的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翻开高小仙的工作日记,密密麻麻写满了越南文,“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钻研并熟练掌握中文读写。”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中文水平突飞猛进,并以创新模式完成归侨侨眷危旧房改造。
2010年,彩凤华侨农场按“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改革要求,成立大龙阁华侨社区,侨社由此迎来了发展新机遇。2012年,带动侨社增收致富、侨务工作贴心周到的高小仙得到了居民们的充分肯定,当选为大龙阁华侨社区党总支书记兼居委会主任。他带领归侨侨眷在华侨社区实施了道路硬化、环境亮化、饮水改善等工程,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与此同时,在归侨侨眷与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下,率先在华侨农场生根发芽的一粒粒小葡萄串起了“甜蜜产业链”。据统计,2021年,宾川县葡萄种植面积达16.53万亩,产值超40亿元人民币,是中国县级最大的早熟优质鲜食葡萄生产基地,被称为“南国吐鲁番”。
最近,高小仙正在忙着张罗华侨社区的“新事业”——立足“侨文化”的特色旅游。“我们将持续打造华侨文化旅游产业链,让更多游客走进日渐富饶、美丽、和谐的新侨乡。”高小仙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