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新春唠家常旺日回娘家
赏美文听老歌过年敬父母
——凌先有应邀做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乐享时光”节目访谈
春回大地龙翔九天,福满人间凤舞五福。在喜庆龙年新春佳节之际,水利部离退休干部局原局长凌先有应邀做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乐享时光”节目,就大年初二回娘家的话题,接受著名主持人沙滨洋的访谈。
主持人:有一句民谚这样说:“正月初二路上看,尽是小生和小旦”。大年初二,满街巷携夫牵儿回娘家的和谐温馨场景延续至今。大年初二回娘家的年俗,让许久未见的家人姊妹们能够叙叙旧、唠唠家常。凌叔叔,大年初二的时候,您家也有回娘家的习俗吗?
凌先有:是的。在我的家乡,一直有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人们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在除夕和初一回门会把娘家吃穷,只有在初二以后才能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所以大年初二,便有了回娘家的民俗习惯。女儿回娘家,要成双成对,女婿必须陪同,不能缺席。因此,大年初二,也称迎婿日。如果女儿一个人回来,是对娘家人不尊重的表现。回到娘家后,女婿要多说吉祥话,忌讳说“不”字,要帮丈人家多干活,树立勤劳的形象。女儿离开娘家时,娘家不能让女儿女婿空着手回去,父母要给夫妻二人带些年货回家,以希望女儿新年丰衣足食。
记得小时候,大年初二,我会与小伙伴们一起站在屋檐下的台阶上,看着通往小镇的路上,目睹着嫁出去的新娘穿着大红的衣服、与女婿一前一后相跟着回娘家的场景。我们一群孩子便会尾随其后,喊着整齐地号子:“正月初二回娘家呦,好呦!”。喊得新嫁娘羞羞怯怯,回头娇嗔地瞪我们一眼,叫一声:“小心回家挨打!”。也有结婚多年的媳妇携夫牵儿回娘家的,他们的孩子有前一年认识的小朋友,我们便迎上去拉着他们的手,将他们“劫持”下来。他们便脱离了父母,先不去姥姥家,与我们一起快乐地玩起来。这些美好的童年记忆,让人至今难忘。
主持人:回娘家拜年,一是回去看望父母,二是给父母拜年,陪伴父母过佳节。既然是回娘家,肯定是不能两手空空的,需要带些礼品回家,来孝敬父母。回去都买什么礼品,也是有讲究的。那么,您和阿姨都准备了什么礼品呢?为什么准备这些礼品呢?女儿女婿回来给您和阿姨拜年也会带礼物吧,您记忆最深刻的新年礼物是什么,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凌先有:在我的家乡,大年初二也被称为“旺日”,因为传说中初二是狗的生日。“旺旺”叫的狗,有“旺财”和“旺福”的寓意。所以女儿大年初二回娘家,有旺娘家之意。在初二这天,娘家的父母会在一大早打扫好屋子,期待着姑娘姑爷的到来。
出嫁女儿回门携带礼物是有讲究的。大年初二回娘家,作为农历新年最重要的一次回门,礼物不在于多贵重,但是一定要尊重传统。携带的礼物必须是双数,低于四样只能是两样,两样礼物即使再贵重,也显得过于寒酸,所以礼物至少要凑齐四样,我们家乡叫做“四色礼”,有家庭“四平八稳”和“四季发财”的寓意。礼品一定要选用父母平时喜欢的东西,让父母喜欢吃或平时用得上的,主要体现对父母的孝心。
我的岳父已经去世,只剩下了岳母。今年我们给老人准备这四件礼物,一件是龙年生肖酒,二是老花镜,三是一双北京老布鞋,四是一台简易血糖仪。生肖酒瓶是一个生龙活现的龙头,祝愿老人龙年大吉,健健康康,喝完酒,酒瓶还可以放在家中做饰品;老花镜是老人必备之品,去年去看老人时,看到老人的老花镜镜腿不好使了,今年准备给老人换一个新的;老年人穿一双好鞋会对自己的脚有保护作用,老北京布鞋穿着舒服,不磨脚,鞋底软特别适合老人;岳母有糖尿病,每次测血糖都要去医院。这次给她买一台血糖仪,在家就可以进行自我检测。
女儿结婚后,与女婿一起每年拜年也会给我们买不少礼物。记得最深刻的是有一年给我们两人每人一部新手机,希望我们使用手机最新的功能,更便捷地与他们联系,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女儿还给她妈买了一件大红毛衣,女婿给我买了工艺的竹简,上面刻有苏轼的词和书法《江城子·密州出猎》,希望我能像苏东坡那样雄健豪放、磊落旷达的生活。
小区里大年初二回娘家的情景
主持人:凌叔叔,您老家是在陕西丹凤县,那您老家有没有“回娘家”的讲究呢?也是年初二吗?女儿女婿都会带什么礼品回娘家呢?娘家人又会给女儿女婿做什么好吃的呢?
凌先有:记得家乡当年女儿回娘家一般会带上自家吊出来的挂面、自己家炸的麻花和油糕、外加一包红糖,都是吃的东西,这些在娘家都很受欢迎。
记得家乡有句俗语:“丈母娘见女婿,扑拉得像母鸡。”形象地表现了丈母娘对女婿的喜欢之情。丈母娘心疼女婿,不仅在我的家乡,似乎在很多地方也很普遍。大年初二,成婚而尚未当上爸爸的男子,总是跟妻子一道去拜丈人爸和丈母娘。女儿是自家人,不必特殊招待,做女儿喜欢吃的东西就可以了。主要招待的是女婿。女婿一进门,丈母娘就给打荷包鸡蛋吃,一般为双数,最少两个,一般为四个、六个或八个,都是双数。现在人们可能觉得无法吃下去。但在那个贫瘠的年代,鸡蛋一般是用来换煤油(当时农村没通电,煤油是用来点灯照明的,是生活必须品)和盐的,平时根本舍不得吃。能给女婿打荷包蛋,说明娘家对女婿多么喜爱。荷包蛋可以少吃,在吃前可以分享给家人。但荷包蛋的汤是不可以喝的,喝汤会被丈人家老小笑话,认为女婿不懂规矩。若是家有调皮的小姨子,常常会恶搞姐夫,趁人不注意,偷偷在荷包蛋撒上花椒、辣椒,看着姐夫呛得打喷嚏,专逗大家看着乐。我说的这种情况一般是新女婿拜年的情景。若是有了孩子,丈母娘当了外婆,便不再对女婿看得这样金贵,而是将喜欢之情转移到了外孙身上了,荷包蛋一定是给外孙准备的。
主持人:凌叔叔,因为工作原因,您早早的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京工作生活,那您觉得老家和北京在回娘家的习俗上有什么不同吗?
凌先有:我爱人的爷爷奶奶都是正宗的老北京人,而且都是正黄旗,大伯、姑姑等亲戚都在北京。在老一辈在世时,我经常会陪着岳父母去给奶奶拜年、看望大伯和姑姑,对老北京的习俗还是比较了解的。我的家乡与北京在初二回娘家上有很大的不同。
一是礼品不同。上面我已经讲了,老家回娘家要带“四色礼”。北京大年初二回娘家的女儿携带的主要是礼品和红包,除了孝敬父母,也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一家人拍张全家福,作为纪念。
二是年饭不同。家乡的年饭,普遍的是红烧肉片、熬萝卜、炖白菜、烧豆腐,炸红薯丸子等。当年我们小朋友对年饭的价值做了排序是,有肉不吃豆腐,有豆腐不吃白菜,有白菜不吃萝卜。其实,年饭那些饭菜对我们来说,都是平时吃不上的美味。老北京正月初二为“开年”,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一般讲究“四碟八碗”,即四碟冷菜、八碗热菜,多为家常菜。凉菜主要炸饹馇、芥末墩儿、豆酱儿、五彩花生米等。热菜都有吉祥的谐音,如红烧鲤鱼,有“吉庆有余”的寓意;四喜丸子,寓人生福、禄、寿、喜四大喜事;红焖肘子,寓意着来年,红红火火招财进宝,富贵吉祥;回锅肉寓意回味去穷;红烧肉寓意红红火火;清炖鸡寓意吉祥;烧羊肉是吉祥的象征;炒饭取意“大显身手”;猪脷(舌)取“大利”之意;还有生菜,取意“生财”,蒜喻能写会算,葱喻聪明,韭喻长长久久;还有上一盘萝卜丝,俗称菜头,祝愿来年有好彩头;最后多为一道甜食,以拔丝苹果居多,祝福往后的日子平平安安、甜甜蜜蜜。
三是讲究不同。我家乡的讲究与北京差不多,只是老北京讲究比我家乡多多了。老北京吃饭多为八仙桌,正对大门的座位为家中最年长者的座位,儿女们坐在其左右,而儿媳妇和隔辈人(孙辈)一般不能上席,另设小桌。吃饭时长者不起筷,其他人不能动筷子。用餐后长者不落筷,其他人也不能离席。席间忌讳说一些不吉利的话或提到不吉利的字。吃年饭时家中主妇要专门盛出一碗饭,放到饭橱里,俗称“隔年饭”或“接年饭”,意为家中有余粮,一年到头吃不完,预示着年年有余,图的是个吉利。这碗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俗称“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做“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老家与老北京都有初一饺子初二面的习俗。大年初二吃面条还寓意长长久久、顺顺当当,饱含着大家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只不过我家乡吃的是浆水面,老北京吃的是炸酱面。老北京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老北京初二这天还要忌洗衣,传说这初二是水神生日,因此忌洗衣。
四是祭祀不同。老家在初一凌晨焚香烧表敬百神、祭祖先,请灶神回家并煨柏朵,放鞭炮,以驱传说中邪恶的怪兽——年,初二不再有祭祀。老北京有正月初二祭财神的习俗。正月初二,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祈望新年发大财。
主持人:其实,现在,咱们大年初二回娘家的老习俗也增添了不少新元素。凌叔叔,您觉得有哪些新变化让您印象深刻呢?
凌先有: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年初二回娘家在城市已经不再讲究,嫁出去的女儿随时都可以回娘家。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初二回娘家的习俗融入了不少新的元素。对于远在国外、远离家乡不能回娘家的女儿女婿,通过短信、QQ、微信视频等进行 “云拜年”,让远隔千山万水的女儿女婿实现面对面的交流。发红包也由钞票红包变为微信红包、电子红包。女儿可以通过线上拜年、红包互动、视频团圆等方式,打破地域限制,让亲情得以延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对老干部夫妇,女儿常年在国外,春节很少回家。每年大年初二,女儿女婿通过视频向老两口拜年,现场直播他们夫妇做饭、带孩子的场景,老两口整个一天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家乡丹凤县铁峪铺镇开展“干干净净迎新春 热热闹闹过大年”系列活动
主持人:凌叔叔,据您了解,您身边的老年朋友在大年初二等着姑娘女婿外孙回娘家都会做些什么准备啊?家家户户会有自己的一些家庭文化吗?
凌先有:据我了解,我身边的老年朋友一般从春节前就开始准备,迎接大年初二女儿女婿带着外孙回家。准备工作包括家庭环境卫生、喜庆氛围、全家吃的、外孙玩的等等。
家庭的环境卫生在春节前腊月二十四日便开始了。腊月二十四就是传统的扫房日,如歌谣里唱的: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打扫环境包括清洗各种器具餐具,拆洗被褥窗帘,扫庭房间等等,把房间里的灰尘清扫干净,把家里的细菌病菌尽可能的清理出去。确保女儿女婿回家有一个窗明几净、温馨舒适、健康整洁的环境。除了需要把自己家的房子打扫干净之外,还必须把自己的形象、仪容仪表收拾一下,理理头发,刮刮胡子,准备一套可心合身的新衣服,在初二早上换上,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给女儿女婿一个精精神神的印象。
营造喜庆氛围首先就是一定要贴春联和福字,寄托新的一年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喜欢窗花的,把玻璃擦的干干净净,然后把漂亮的窗花贴上去,给人以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感觉。红灯笼代表吉祥如意,除夕将红彤彤的灯笼点亮,为迎接女儿女婿回家营造节日的氛围。可以买几盆漂亮的鲜花,如兰花、蝴蝶兰、君子兰、蟹爪兰、大花蕙兰等花种,或者买上几束漂亮鲜艳的鲜花插在家里,不仅可以增加节日的喜悦,更能愉悦女儿女婿的心情。
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初二女儿女婿和外孙回家,全家团聚,一起快快乐乐地吃顿饭。要根据女儿女婿和外孙的口味,买好新鲜的鸡鸭鱼猪肉、新鲜的禽蛋豆腐豆芽,还有萝卜、白菜、西蓝花、土豆、洋葱、韭菜、生菜等各种蔬菜,在初二这天为女儿女婿准备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团圆饭。
除此之外,还要专门为外孙准备一间玩的空间。按照外孙或外孙女的喜好,为他们提前买好玩具,供他们这一天尽情的玩耍。有一位老同志说,外孙每次回来,都会把整齐的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在外孙走后都需要整整一天的整理,才能规制利索。因此,为外孙准备专门的活动空间很重要。
除了这些硬件准备外,家里还需要营造出浓郁的家庭文化。除了吃饭,还要与女儿、女婿进行交流,倾听女儿女婿工作上的成就与困惑、生活中的喜悦与烦恼、孩子教育中的心得与体会。也可以向他们分享自己读过的一本书、看过的一部电视剧给人的启示,听听孩子们朗诵唐诗宋词、看看他们的文艺表演、书画练习。通过团聚,营造积极健康、充满关爱和快乐的家庭氛围。
主持人:凌叔叔,您觉得作为子辈孙辈,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回娘家的年俗都是怎么理解的?他们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呢?
凌先有:说实在的,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的年俗看得很淡了。对他们来说,春节就是一次长假,要么好好休息几天,要么好好玩几天。年轻人对回娘家不再局限于大年初二,认为娘家就是自己的家,任何时候都是可以回去的。女儿认为回娘家有一种很温暖的感觉,最爱自己的,还是自己的爸妈。她们在娘家身心都很放松,没有需要操心的事情,就像小时候一样就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女,在娘家就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在爸妈眼里,女儿再大都是孩子,回娘家爸妈总是心疼自己,心里暖暖的。在娘家可以静下心来重温往事,在外面受到的委屈和不快,回到娘家都会得到亲情的治愈。
除了回娘家的幸福感,也有一些年轻人对回娘家有恐惧感。在年轻人眼里,恐怕没有定力去遵守传统的习俗,不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她们怕被亲戚邻居打量盘问、被催婚催小孩催二胎、被拿来和“别人家小孩”比较……比如被问“现在工资多少?丈夫对你怎么样?什么时候要孩子?准备要二胎吗?”“孩子学习成绩好吗?早恋了吗?上了几个补习班?”等等。这些都让年轻人不好应对。还有,过完大年初二,有的地方开始的各类结婚宴、满月宴、周岁宴,过个年可能要花费一、两个月的工资来应付人情债,对年轻人来说更多是压力。年轻人更期待真情实感的年味,得以慰藉这一年疲惫漂泊的心灵。有不少年轻人,趁春节假期出游而不是回家,怎么随心怎么来,懒得再守着些风俗规矩。她们不想稀里糊涂地和过去说再见,也不想糊糊涂涂地迎接新年。
过去,在农村曾流传着“小孩盼过年,大人望种田”的说法,意思是孩子们总是盼望着“过年”,因为“过年”的时候,有许多好吃好喝好玩的东西,而大人们最关心的则是四季的耕作和一年的生计。今天,大多数人的生活“天天都像过年”一样精彩,节庆那种喜庆热闹甚至神秘的气氛,早已缺乏实际性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其实,年俗只是人们表达情感的载体。根植于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传统节日,不仅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且其蕴涵的民族情感和人文精神,早已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成为我们存在的方式和文化的象征。进入新时代,年轻人对回娘家的年俗有自己的新想法。时代在变,过年、年味当然也会相应跟着变化,应该延伸出许多新的内涵和年俗。近年来,一些打破时空局限的网络新年俗,让更多亲朋好友在线上欢聚一堂,这同样是年味的表达。过年方式要进一步契合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时俱进才能满足大家对年味的期待。年轻人认为,过年传统的内核也应保留传承好,但必须与时俱进,为过年的传统文化赋予现代文化的内涵,否则春节就有可能失去其最本质的内涵与吸引力。同时,社会和家庭都要对年轻人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理解,努力创造祥和的过年氛围,让年轻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浓烈年味。
主持人:孩子们回家了,唠不完的家常,大家在一起说的最多的话题您觉得是什么呢?
凌先有:春节期间,与孩子聊得最多的话题无外乎是春晚、年味、年后等。除夕看完春晚,初一初二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便是春晚。大年三十儿看春晚,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新民俗。尽管众口难调,但感觉每年的春晚人一直很努力,努力想为国人在最重要的节日里奉献一道“美味大餐”。大家看完春晚,总不免评头论足,或为某个节目叫好点赞,或觉得某个节目不够味儿。
在过年期间,当然会谈论过年的话题。常听到人们说起这么一句话:如今“年味儿”是越来越淡了!这也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年味的不相适应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更多情感和文化的追求,人们生活水平和习惯的变化,大家希望不断发掘和创造年文化,让中华民族古老而厚重的节日情怀赋予新时代的新味道,让“年味儿”浓起来、让人情浓起来。
当然,除了这些话题,家人在一起谈论最实质的话题,还是年后女儿女婿的工作怎么干、外孙外孙女怎么养怎么学、日子怎么过得更舒心更幸福。当然,还有女儿回娘家后,与妈妈之间永远也说不完的私房话。
主持人:春天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勃的。随着春节的到来,我们也感受到了春天的脚步。从立春那天开始,春天也一天天的朗润丰盈起来,每一天都给我们带来欣喜。凌叔叔,接下来我们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作家迟子建的散文《春天是一点点化开的》吧,感受文章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和感动。
凌先有:好的。朗诵迟子建散文《春天是一点点化开的》——
立春的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噼啪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
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和冷月、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异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殷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的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
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的时候,霜花才彻底丢失了魂儿。
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时,背阴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这样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那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极北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来的。它从三月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作了春天的天空呢!
2023年11月19日,迟子建(左)与凌先有(右)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全会上
主持人:迟子建的这篇文章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力量。凌叔叔,您觉得这篇文章,想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春天呢?
凌先有:迟子建是我敬佩的一位作家。由于我是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每年参加中国作家全委会,我们总会见面,有几次我们还是同一个小组的,有过比较深入的交流。
迟子建的这篇优美的散文,向我们呈现出了作者美丽的家乡———黑龙江漠河的春天景象。
作者开篇首先用对比手法,写杭州西子湖畔梅花盛开,以表现南方春天来得急促、迅猛,与自己家乡北国春天来得迟缓、沉稳进行对比。由于纬度的不同,虽然处在同一个春天的季节,作者在立春的那天,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而自己的家乡却还是零下三十度的严寒,凝结在玻璃窗上的则是霜花。这一个梅花,一个霜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还将立春前后进行对比:立春时霜花形状团团簇簇,随着阳光的增强,颜色也变化多彩;立春后霜花持续时间多,到四月底才彻底消失。
作者紧紧抓住霜花这个亮点,运用递进的方式,从二月到五月,直至达子花开,将北极的春天像旭日东升般呈现在人们面前,“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是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向我们展示北极的春天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化开的。
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写春天。作者把“粉红、雪白的梅花”比喻为“一颗颗爆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杭州地区立春时节盛开的早春景象。把嫩绿的草芽比喻为绣花针,不仅写出了草芽破土时的力度,也生动地写出了初春草芽萌发,大地充满生机的样子如绣花针绣出的一般。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在阳光映照下散发出的光芒美妙神奇,写了大兴安岭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这一特点,表达了作者在看到北国春天特有的景致——美丽霜花时内心的欣喜愉悦之情。
作者还采用拟人的手法,运用一个“绣”字,以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初临时,萌发的草芽破土而出,细细密密精心装扮山坡的情状。用“树叶挨着挤着”,写山坡上的树木的青翠茂密;用红的、粉的、白的花儿笑成了一片,写春天的花朵在阳光下的绽放、争奇斗艳;写鸟儿的“蹦蹦跳跳”,表现出春天鸟儿的活泼与灵动。
作者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优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动态美和阳光的生动明媚,突出了春天的生活活力,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主持人:凌叔叔,文章中说春天是一点点化开的,它又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迪呢?
凌先有:这篇文章给我们这样的人生启示:
人生要果敢拼搏。这篇文章通过突出过程漫长(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曲折、艰难,突出其沉着果敢,心无旁骛,顽强拼争的精神品质。春天在抗争中积聚力量,终于化开严寒冰雪。启示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困难,像北国春天那样顽强抗争,沉着果敢。
人生要心无旁骛。万物复苏悄无息,却启示着我们要在隐忍中萌芽,在苦熬中开花,最终寻回春天的天空。冰雪桎梏,寒流笼罩,铸就了春天永不言弃、心无旁骛的性格。启示我们在成功地路上千万不要急,越是在生活的低迷阶段,越需要懂得如何突破,如何改变自己,这才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
主持人:凌叔叔,在您的记忆里,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春天或者是关于春天的故事呢?
凌先有:我最难忘的是去年的春天。在回家乡前,我翻拍了一张旧照片。那是40年前我与家乡的4位同学在毕业前的一张合影。合影分作两排。我坐在前排正中间,我的左侧是李淑娥,右侧是贺建恒。后排站着的两位,左侧是张树林,右侧是吕书君。我希望回到家乡后,一定要与他们取得联系,一起聚一聚、叙叙旧。我没有他们的联系方式,经过表弟童大礼的多方打听,好容易才与他们一一取得了联系。
相聚的那天,春光明媚。张树林与贺建恒开车陪我从丹凤县城向北进发,吕书君自驾车从西安穿越魏巍的秦岭向南奔驰。大家相聚的地点定在商洛市。李淑娥家就在商洛市,却是最后一个到的。她给大家每人送了一幅书法,说因为要等墨迹干,所以迟到了。在商洛市商丹园区的一家酒店,大家终于相见。双手相握,四目端详,在彼此陌生的笑脸上辨认着遥远青春的脸庞。如果不是提前相约,就是走在大街上,大家可能很难认出对方。
相互加了微信后,我将当年的合影发给大家。看到当年青春的模样,回忆当年的青葱岁月,大家感慨万千,互诉分别40多年的人生历程。贺建恒是从丹凤县铁峪铺区水管站干起的,后来先后在县农委、农发办、农牧局、纪检委工作,最后从县纠风办副主任岗位退休。张树林一直在丹凤县水利局工作,先后担任水保站站长、水利队队长、山川秀美办主任,从水利局副局长岗位退休。吕书君是当年我们同学中工作分配最好的,是唯一直接分配到西安工作的,并一直在陕西省地下水工作队工作,从《地下水》杂志主编岗位退休。谁也不会想到,当年那位扎着两个小辫、穿着花格衬衣的纤弱女同学李淑娥,毕业后竟会一路从政,曾任县纪委书记、县委书记、商洛市公安局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而我本人则从陕西省最基层的洛南县灵口水文站干起,并从水文总站到陕西省水利厅,从省水利厅到国家水利部,从没有离开过水利行业。
按照40年前合影各自所在的位置,大家又以宾馆的大理石墙为背景合了张影。相隔40多年,我们在这个春天穿越时空,实现了难忘的相聚。当年我们是唱着“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走出校园的。毕业20年时,我们正值中年,各自都忙于事业、忙于生活,忙于孩子,无法实现相会的诺言。现在都退休了,事业尘埃落定,孩子成家立业,我们可以享受自由的空气、感受自由的气息。我当时想起一首歌《相聚在春天》:
“我们等待着春天/带着急切的心情/因为我们有个春天的约会/当春暖花开的时候/相约来到春天的怀抱……我们高唱春天的歌/我们相聚在这里/享受自由的空气/幸福的感觉盈满心底/我们相聚在这里/感受自由的气息/真挚的情谊在风中传递/真挚的情谊在风中传递。
难忘的春天,难忘的相聚。我们相约,下一个春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期待岁丰人寿春常在。
1981年6月,凌先有(前排中)与丹凤县籍同学毕业合影
2023年1月20日,凌先有(前排中)与丹凤县籍同学按照当年同位置合影
主持人:凌叔叔,自古以来,春天便是文人墨客喜欢描绘的季节。那么,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春天呢?
凌先有:人们喜欢春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万物复苏,给人身体以温暖。春天标志着自然界从寒冷的冬季过渡到温暖的生长季节。在这个时候,冰雪融化,土地解冻,植物开始发芽,动物结束冬眠,整个世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春天的气温逐渐升高,但并不炎热,这样的气候让人感觉舒适,减少了厚重衣物的束缚,使得人们愿意外出活动,享受大自然的温暖。
二是百花齐放,给人心灵以愉悦。春天是花的季节,各种花朵竞相开放,五彩斑斓的花海构成了美丽的大自然画卷,同时也有鸟儿的歌声作为背景音乐,增添了春天的诗意和生动。春天不仅带来了外在的自然美景,也能够给人带来内心的愉悦和满足感。通过欣赏春天的景色,人们可以获得心理上的慰藉和平静。
三是生机勃勃,给人精神以希望。随着冬季的结束,大自然开始重新焕发生机,春天的到来带来无尽的活力,让人感到一种全新的开始,一种全新的力量。春天被认为是四季之首,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在这个季节里,人们通常会感到乐观和充满活力,让我有一种充满希望的感觉。
主持人:大年初二回娘家为亲人之间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团圆机会,阖家幸福的气氛温暖着所有游子的心,也让家中父母的关爱有了安放之处。下面,我和凌先有叔叔为大家带来一首歌:《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是由车行填词,戚建波作曲,陈红演唱的歌曲,发行于1999年2月15日。1999年,这首歌曲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播出后,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大家纷纷传唱“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是一首真性情的歌曲,它饱含了人间的真情,这也正是它得以流传的根基。凌叔叔,您给听众朋友们分享一下您对这首歌的理解?
凌先有:《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歌词朴素,曲调平缓,道出了可贵的人间亲情,打动了亿万人的心弦,传唱不休。
这首歌唱出了对儿女孝敬父母的呼唤。常回家看看,父母住在哪,那就是我们的家,哪里就是我们永远的驿站。纵便我们浪迹天涯,心也都永远走不出那个家,而且父母也会站在家门口,对我们翘首以盼。《常回家看看》为一些淡忘父母亲情的人撞响警钟,发出呼喊。常回家看看,来保持这一份亲情,这一份任何物质也代替不了的爱;常回家看看,来延续人间这份无止境而又伟大的爱。
这首歌唱出了老年人渴望心灵慰藉的感受。歌曲不仅让时尚的年轻人有一种新奇的时代感,更是让老年人心灵得到了一种异常温暖的慰藉。老年人在暮年之时,他们盼望着自己呕心沥血养育的儿女能够经常回家看看自己,安慰自己。作为子女,应该在父母有生之年,尽可能常回家看看,让父母重现幸福甜蜜的笑容,心灵得到安慰。
这首歌表达人们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呵护。尊老爱幼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愿作为子女的,在听到《常回家看看》这首动人的歌曲后,把心意带回家,圆了父母的心愿,与父母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人间亲情不能丢,找点时间,常回家看看,让天下父母笑开颜,让社会充满浓浓的人间亲情,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永久的传承下去。
主持人:“常回家看看”——这句最朴实的话语对亲情做了最真实的表达。春节也是全家团圆、喜气洋洋的节日。凌叔叔,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您有什么祝福和心愿吗?
凌先有: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祝愿我们的国家经济更加繁荣、国力更加强大、生态更加美丽、人民生活更加富足。
我自己在新的一年要坚持锻炼身体,保持旺盛活力;珍惜时间,在学习和创作上有所突破;向上向善,保持积极心态,用自己的热忱去温暖别人;要保持晚节,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胸怀开阔,乐观豁达地过好新一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