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的大湾区故事”创享会举行

来源:中国外文局     作者:新时代华声     浏览量:次      发布时间:2023-06-03    

6月2日,“国际视野下的大湾区故事”创享会在广东中山举行。此次会议是“第三只眼看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全媒体大赛颁奖典礼系列活动之一,旨在通过案例分享和主题讨论,在中外短视频创作者和业界、学界之间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探讨以短视频为媒对外讲好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

图片

▲朱江致欢迎辞。

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网信办主任朱江致欢迎辞时表示,大湾区建设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最全面、最生动、最真实的题材,中山位于大湾区“黄金内湾”,抢抓“双区”和三大平台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正在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故事、文化兴城的人文故事、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的生动故事。此次活动为思考如何更好地立足湾区、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实践,为“好故事”“好团队”“好渠道”搭建起沟通合作的桥梁和开放的平台,欢迎大家多来发现中山、支持中山、挖掘中山故事,聚焦中国发展实际和国际社会关切,深度解读当下的中国、今天的湾区、此刻的中山,通过讲述丰富多彩的中山故事、湾区故事,为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更多力量。
会议现场,央视网制片人陈天骄,香港地区青年小区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联通国际有限公司助理经理陈伟瀚,中山日报社、中山市海外传播中心编导谢琼,韩国籍自媒体博主朴大一,澳门自媒体博主李校儒等获奖作品团队代表进行案例分享,讲述他们的创作过程并交流。

图片

▲陈天骄进行创作分享。

陈天骄以动画短剧《以梦为马!》为案例展开精彩讲述。她认为,内容创作既要天马行空,又要脚踏实地,《以梦为马!》通过新颖的形式、有趣的剧情、隐藏的彩蛋、适度的玩梗,将幽默感融入严肃叙事中,让文物用实力“整活”。在拥抱媒体变革和传播创新的过程中,“大象也要学会跳街舞”,要通过“青年+”融合创新实践,打造更多符合“新主流、年轻态、融媒体”的出圈产品,拥抱多元的圈层文化,与青年人和互联网积极融合,讲好中国故事,给网友带来更多快乐和文化输出。

图片

▲陈伟瀚进行创作分享。

陈伟瀚来自香港,他形容自己是一个分享香港故事、分享中国故事的香港青年。在他眼中,香港充满了舌尖上的跳跃、浓浓的人情味和无私的奉献。作为亲身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发展的香港青年,他希望可以用文字分享香港故事、讲好湾区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在粤港澳大湾区故事中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祖国和香港的发展作出香港青年应有的贡献。

图片

▲谢琼进行创作分享。

谢琼以“‘My Zhongshan’——让世界看见中山”为主题进行讲述,分享了《My Zhongshan 老外@中山》《老外村游记》《中山知多D》三个专题内容背后的创作故事。她指出,要聚焦对中国感兴趣的海外受众特别是年轻人群体,着眼于中山的城市建设、文化构建、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以外国人的第三方视角,观察中山、发现中山,不断挖掘有趣有意思的中国故事,以“体验式”接触,提升中山故事的国际传播力和吸引力。

图片

▲朴大一进行创作分享。

朴大一是一名来自韩国的自媒体博主,他以获奖作品《韩国人太离谱了,为了吃肠粉去广州,却吃到这些?!》为例展开分享。他认为,美食垂直领域的内容创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美食代表着一定的地域文化,作为外国人,不仅要考虑拍摄题材的话题关注度、生活贴近度,拍摄、剪辑手法的创新性,还要考虑个人品牌IP的打造。这个过程,让他不断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美食文化,并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寻找本地美食、巨能吃辣、更懂顺应海外受众需求进行拍摄的外国人。

图片

▲李校儒进行创作分享。

李校儒指出,视频创作在追逐流量的同时,也需要获得自我肯定、实现心中理想、分享美好价值观。在当今这个通过网络影像交流美食的时代,不同的美食观念像一波波潮水起落,短视频创作就像历史洪流之中的“第三只眼,记录着一代代的社会发展,保留下生活中的美好。《澳门古怪创意料理》正是通过记录寻找湾区老味道之旅,展现新时代不同美食观念与文化的交汇,挖掘澳门旅游、艺术、历史中具有启发的一面。

圆桌讨论一:培育国际视野,做好大湾区故事的跨文化传播
纪录片导演、制作人周艳,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智,中山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陈锦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明四位评审专家围绕“培育国际视野,做好大湾区故事的跨文化传播”这一主题进行交流分享与创作指导,共同探讨如何对外讲好大湾区故事、提升大湾区及城市国际形象。

图片

▲圆桌讨论一。

周艳认为,全媒体大赛是国际传播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参赛作品,可以看到新时代内容创作的新变化。一是更具时代感。经过几年发展,短视频创作者从起步阶段稳步向前,在创意新颖性、选题丰富性、叙事结构等方面不断完善,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的能力不断增强;二是兼具地域性。大湾区故事的讲述,需要清晰表达主题,寻找不同角度,既要有丰富鲜明的地域色彩,也要兼顾广泛传播性和国际化表达;三是实现新突破。在选题、传播、创作等方面寻找更多创意和突破点,是下一步做好国际传播的新课题。
李智认为,新时代完成国际传播使命与任务,既要做好“团体操”、唱好“大合唱”,也要突出差异化,在细分领域进行更深入挖掘。大湾区建设反映国家的政策方针和社会发展,大赛聚拢了自媒体博主及各方力量,共同关注大湾区、关注中山文化,借助外国人的视角和他叙的方式对外传播湾区文化,十分难得。希望未来的内容创作,更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将岭南文化、华侨文化等地域特色传播得更广泛,在国际传播“大合唱”中唱出地方声音。
陈锦霞认为,做好大湾区故事的跨文化传播,一是要找准讲好中国故事的切入点。大赛作品中对中山高科技、新农村、传统岭南文化的创新呈现与表达,正是海外受众的兴趣所在;二是要深耕本地资源,注重民间叙事传播。充分发挥地方媒体了解本地特色这一优势,更好地用本地语言讲好本地故事;三是用第三方视角打破传播壁垒。通过海外自媒体博主,用小视角折射大主题,用小人物反映大变化,创作更真实、更具吸引力的内容。
孙明认为,大湾区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重要窗口,要抓住三个关键点,在整体站位上做好其国际传播工作。一是窗口。通过大赛作品,展现大湾区作为改革开放窗口、“一国两制”窗口的战略意义,体现开放水平、制度优势;二是效能。在新形势下要做出精准化调整,围绕湾区设计叙事框架,提高传播效能;三是品牌。当前的国际传播是战略的、立体的、综合的,讲湾区故事也应全面多元,不仅要做好宏大概念表述,也要深挖精准、深刻、细致的文化元素与符号。
圆桌讨论二:用好新媒体手段,讲好大湾区故事
创享会现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对外传播中心GDToday融媒体创意部副总监、主任编辑区小鸣,有线宽频通讯有限公司内地及体育事务总监时刻,中山日报社副总编辑徐小江,中国外文局煦方国际传媒融合发展部副主任、首席策划武宝贵,围绕所在媒体的大湾区国际传播实践,就“用好新媒体手段,讲好大湾区故事”展开圆桌讨论。

图片

▲圆桌讨论二。

区小鸣认为,有趣是吸引受众关注、讲好湾区故事的关键。粤港澳大湾区汇聚了全球目光,拥有丰富的广府文化、一流的营商环境以及互融互通的发展机会,当下传播环境内容为王,要将这些丰富素材与新媒体手段、流行元素充分结合,发挥粤语的独特魅力,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讲述和传播湾区故事,鼓励内地青年、港澳青年互相来往、互相交流、互相合作。
时刻认为,在大湾区新媒体国际传播实践中,既要顺应内部传播市场的需求,也要顺应国际传播环境的变化,调整合作与传播策略。要根据大湾区的适应性、实效性、服务性,从内容创作、选题策划、受众定位等多方面做出新尝试,重视品牌效能,探索传统媒体端、新媒体端相结合的创新模式。
徐小江认为,新时代的海外传播,需要文以载道,从经济、文化、民生等各个方面以整体思维做好主题报道。需要润物细无声,从第三方的小角度切入,借助外国人的眼睛和嘴巴,扩大传播效果。需要久久为功,丰富传播矩阵、重视平台建设,为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湾区故事搭建更广泛扎实的载体。
武宝贵认为,国际社会对大湾区的讲述主体多元、视角多元。讲好湾区故事,在内容上要充分发挥外国人讲中国故事的优势,纵深挖掘湾区各地方生动素材,寻找真实生动、具有地方特色的切入点;在载体上不仅要用好新媒体网络传播,更要探索AI等新技术更广泛应用的可能性,从更大维度创新表现形式;在渠道上要拓宽海外媒体渠道,充分了解海外平台属性及传播规律,实现中国故事、湾区故事、中山故事在海外的真正落地。
图片
图片

▲创享会现场。

大赛评审专家、合作平台、获奖团队代表、媒体代表等百余人参加此次享会。

责任编辑:新时代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