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水利文化和河流伦理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来源:     作者:凌先有     浏览量:次      发布时间:2024-02-22    

专家访谈:

建设水利文化和河流伦理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春节前夕,水利部政策研究项目水文化专家凌先有,就水利文化建设如何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问题,接受人民网人民视频记者访谈。视频播出后,得到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应视频观众要求,现将访谈内容摘录如下,以飨观众及读者。

记者:请您从水利人肩负重要职责使命的角度谈一谈,对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目前有哪些具体举措。

凌先有: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作了深刻阐述,有的从长江流域的范围、规模、实力、任务等方面进行论述,有的从创新、繁荣、生态、文化角度进行阐述,还有的从黄金水道、东西连接、区域协同、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论述,不一而足。总之,无论从那个高度来论述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都不为过。

作为一个水利人,我从水利角度,谈谈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意义。

一是流域广大,地位重要。长江流域包括长江干流和支流流经的广大区域。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为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数百条支流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总计19个省级行政区,在上海市崇明岛附近汇入东海。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京杭大运河汇入长江。长江流域广大,气势磅礴,大小湖泊与干支流众多,可谓“远似银藤挂果瓜,近如烈马啸天发。雄浑壮阔七千里,通络润滋亿万家。”长江流域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承接南北方,地位重要,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二是水量丰盈,物种丰富。长江是亚洲和中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比黄河长8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但尼罗河流域跨非洲9国,亚马孙河流域跨南美洲7国,长江则为中国所独有。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流域拥有庞大水系,水资源总量9755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庞大的水系将长江各生态子系统连接成一个彼此关联的整体,使长江经济带山水林田湖草构成统一的生命共同体。长江流域生态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1/4,沿江11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40%以上;全国已探明的130种矿产中,长江流域有110余种;流域珍稀濒危植物占全国总数的39.7%,淡水鱼类占全国总数的3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超过120处。作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战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事关全国发展大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水情变化,关乎安全。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经济带一直是我国大规模工业建设的主战场和农业发展重要区域。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制造业水平、生态承载力等指标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长江的水情变化,水多或水少,都关乎发展与安全。水多(洪水)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水少(干旱)影响人民生产生活的供水安全、以及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航运安全等。长江经济带建设对科学把握长江水情变化、努力建设安澜长江,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重要产业链安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一域之稳为全局之安作出贡献。

因此,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努力建设安澜长江。

一是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加快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科学把握长江水资源情势变化,坚持旱涝同防同治,强化长江流域水工程统一联合调度,加强跨区域水资源丰枯调剂,强化三峡等水利工程及库区安全运行管理,提升流域防灾减灾能力。

二是要统筹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统筹推进水系连通、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加强三峡、丹江口等水库及其上游流域等重要水源地保护和重要江河湖泊生态保护修复,强化河湖生态流量保障,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全面推进长江流域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

三是统筹水资源配置和管理。科学合理确定长江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布局,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推进沿江省市水网建设,实施现代化灌区建设,加快数字孪生长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工程建设,不断提升长江流域治理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是统筹长江流域保护和治理。深入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加快完善水利配套法规制度,依法严厉打击涉水违法行为。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强化长江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管理治理。要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紧盯水利重点任务,实施台账管理,强化督办评估,确保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记者:请您谈一谈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水利文化建设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和贡献?

凌先有:水利文化是人类在兴水利、除水害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水利文化源于人类兴利除害的实践,同时,这些实践活动所积淀升华出的理念、精神和科学方法、技术手段等,又指导和帮助人类在更高层次上从事水利活动。

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以除水害兴水利为主要内容的水利文化是水文化的主体,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水利文化作为水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其文化结构可以分为水利物质(工程、器物)文化、制度(法律、法规)文化和精神(观念、伦理)文化三个层次。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水利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

一是水利物质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命脉。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以水利工程、水利工具、水环境和水利文化阵地等为主要载体的物质表现形式,是人们水利观念、水利意识的外在表现。比如,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黄河大堤、京杭大运河,分别代表了农耕文明时代水利的三大功能:灌溉、防洪和水运。当代的引滦入津、黄河小浪底、长江三峡等水利工程,堪称中华水利物质文化的经典之作。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水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态环境的好坏。因此,水利物质文化成果作为国之重器,在经济社会发在中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是水利制度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秩序保障。水利制度文化包括水利的法律形态、组织形态和管理制度以及行为规范构成的外显文化,是水利文化的格式化、具体化和现实化。比如汉代的《水令》、唐代的《水部式》、宋代的《农田水利约束》,当代的《水法》《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水利法规体系。再如中国古代的水利职官制度,包括管理水利的政府机构、官职设置、权力授予、决策程序和运行机制等,相沿成袭,代有发展,深深渗透到国家机器之中。这些都是水利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为确保治水和经济社会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是水利精神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人类在水利实践中形成的水利价值观念、水利道德伦理、水利哲学思想以及水利科技、理论等。比如古代的大禹治水精神——“身执耒锸,以民为先,抑洪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献身精神,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科学治水方略等,现代的红旗渠精神、“98抗洪精神”等,都是中国水利永恒的价值取向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极大地丰富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记者:请您从水利文化的文艺作品创作角度,谈谈对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有哪些建议?目前有哪些举措。

凌先有:从水利文化的角度,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促进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一是对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求,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建设幸福河湖、美丽河湖为出发点,着力加强水利文化艺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将水利文化融入长江经济带、融合在水利工程里、融入水生态环境之中。发挥水利系统文学、摄影、美术、书法工作者的行业优势、技术优势、专业优势,整合水利系统文艺资源,精准对接长江经济带的位文化需求,提供定制化、专业化服务。广泛开展“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的水利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水利文化艺术专家走基层、进工地、进景区、进校园送文化、送作品、送服务,提升长江流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二是以高质量的水利文艺作品,记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历程。组织水利文学艺术工作者深入长江经济带一线采风创作,推出更多有思想、有高度、有温度、有分量、有影响、有实效的优秀水利文艺作品。开展水利主题文艺作品征集活动,引导推动水利基层文艺工作者创作,努力把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的建设者的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水利精神和中国价值、水利价值及中国力量、水利力量阐释好,着力提高水利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抓好源头原创,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广大水利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进一步聚焦水利现实生活,潜心创作、笔耕不辍,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新时代文艺精品。

三是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凝聚精神力量。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加强长江流域文明探源和文物保护利用,推进长江沿线非遗保护传承,打造一批彰显长江文化特色的文化遗产之窗。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推动长江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建设有机结合,打造集中展示长江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精神和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城乡风貌,不断提升长江经济带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大力宣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传承弘扬长江沿线红船、井冈山、长征精神,98抗洪精神,宣传“时代楷模”余元君精神、“最美奋斗者”郑守仁守护长江三峡和洞庭湖的事迹,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凝聚精神力量。

目前,在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方面,长江流域的地方政府和水利部门在文化建设采取了许多措施。这里仅介绍一下长江水利委员会在水文化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

一是抓好顶层设计,突出规划引领。围绕推进长江经济带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战略部署,积极推进长江水文化建设顶层设计。20224月,编制印发《“十四五”长江水文化建设规划》《“十四五”长江委文化塑委规划》,提出长江水文化建设“一个体系、一个机制、一个模式、一批载体”的发展目标,以及深化单位文化建设、传承弘扬长江委精神等文化塑委任务,为长江水文化建设和文化塑委战略落实提供了有力指导。

二是打造示范样板,保护水利遗产。开展了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流域水文化建设试点,制定推进汉江水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根据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特点完善水文化、水利科普等场馆设施,编制《汉江流域水文化遗产》目录,收集整理出版丹江口治水故事集,推动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努力打造长江水文化建设示范样本。实施了长江水文站点文化提升工程,打造水文工作兼文化展示的混合空间,展示“百年老站”的文化底蕴和水文测报技术的创新发展,目前已完成汉口水文站文化提升改造,沙市、城陵矶水文站文化提升工程正有序实施。汉口、沙市、城陵矶水文站成为长江水文新晋“网红打卡地”,为宣传长江大保护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

三是强化阵地建设,树立长江品牌。持续筑牢教育展示阵地,目前已拥有陆水水利枢纽工程等4个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丹江口大坝等3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长江文明馆等3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长江展览厅等3个特色展厅,陆水试验枢纽、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被评为水利部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着力办好水文化的宣传平台,充分发挥全委报、网、刊、展、史志、音像以及出版等媒体作用,传播展示长江水文化,全力打造媒体融合的长江品牌,目前已拥有《人民长江报》《人民长江》等报刊杂志8个,《水文化》杂志于20216月创刊并公开发行。

四是创新传承弘扬,讲好长江故事。开展“最美奋斗者”郑守仁先进事迹巡回宣讲,致敬时代楷模,传承榜样精神。加强治江先进人物宣传,出版《画梦长江》《长江巨变70年丛书》等系列图书。大力弘扬长江文化史、治江史,编纂出版《长江志》《长江年鉴》和《长江文化史》系列丛书,《长江年鉴》获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特等奖等近30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长江文化史》等多种图书荣获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之一“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水文化建设成果,“长江水利”官微最高单篇点击量10+,“学习强国”长江号单篇最高阅读量650余万次。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时间节点,开展节水护水“六进”系列宣传活动,有力提升了社会公众节水意识。长江委获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一批荣誉。20219月,与中央电视台围绕解密江源文化共同策划制作《典籍里的中国-徐霞客游记》。202211月,协助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全球首部全景展示三峡工程的纪录片《新三峡》,着力讲好长江故事。

五是促进交流互鉴,强化交流合作。以参加世界水论坛、亚洲国际水周和国际水利技术交流等水事活动为契机,强化水文化交流与合作。2022109日,长江水文化建设联盟在武汉成立,长江水文化建设联盟由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联合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由长江水文化所涉及领域和区域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共59家单位组建而成。 联盟将联合策划、申报与长江开发、治理与保护相关的重大文化战略研究项目,联合培养长江水文化建设与研究等方面高层次领军人才等。联盟还将进一步推进长江水利遗产保护,建立长江流域具有红色基因的水利遗产名录,促进水利历史文献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与共享,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长江水利遗产普查、遗产认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联盟将共同推进水文化研究与传播,开展系列长江水文化基础与应用研究,推动形成一批水文化研究成果和长江文化系列丛书,并通过国际水文化交流合作、水文化推广志愿服务,提升长江水文化国际影响力,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水文化建设。联盟将凝聚起推进长江水文化建设的合力,推进长江水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利用,为长江流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水文化产品和服务,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记者:对更好传承、发展和弘扬水文化,有哪些举措,下一步有哪些建议和思考。

凌先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推进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强调, “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这些要求,在更好传承、发展和弘扬水文化方面,主要有以下举措:

一是促进中华优秀治水文化保护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加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必然要加强长江流域的文化、文物保护。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的文化遗产,是保护、传承与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保护传承好长江流域文化遗产资源,沿线各个城市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相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文化遗产保护不均衡,存在区域间与区域内差异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程度不高,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薄弱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不足。因此,要加强水利遗产的资源调查研究编制水利遗产调查规范,分流域、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水利遗产资源调查,逐步摸清全国水利遗产资源家底,编制国家水利遗产名录。开展国家水利遗产认定工作,逐步完善国家水利遗产认定标准,指导遗产所在地政府部门出台相应保护与利用规划推动更多水利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对具有红色基因的重要治水工程、治水制度等资源进行调查,逐步建立台账、摸清底数认定一批具有红色基因的国家水利遗产,从中遴选并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发挥教育功能,赓续红色血脉。

二是推动当代治水文化繁荣发展过去的水利工程,只注重自身的水利功能,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挖掘,因此,水利工程大多给人的感觉的傻大笨粗。要强化创新设计引领鼓励发展体现中国文化魅力的水利工程设计,积极推动具有时代特色的水利工程建设。202111月,水利部印发《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将水文化元素纳入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确保水利工程与文化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注重提升水利工程文化内涵对已建工程,充分挖掘水利工程文化功能,从保护传承弘扬角度将水利工程与其蕴含的水文化元素有机融合,提升水利工程文化品位。对新建、在建工程,在工程规划、设计、建设中融入水文化元素,依据工程特点配建水文化、水利科普展示场所,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重点建设一批富含水文化元素的精品水利工程,积极开展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推选、示范推广工作。

淮河入海水道大运河立交位于入海水道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的第二级控制工程。淮河入海水道大运河立交地涵是亚洲同类工程规模最大且极具特色的上槽下洞的水上立交工程,其作用是满足入海水道泄洪和京杭运河通航。为充分体现本工程造福人民并与地域文化融为一体的水文化特点,立交地涵上下游分别建设高31.9米,7层塔式仿古建筑,用悬索桥连接,桥头堡内部设有观光电梯。登塔远眺,北边是历史悠久的古城淮安,南边是气势宏伟的运南闸群,入海水道与灌溉总渠犹如两条长龙横贯东西。已成为淮安地区别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休闲场所,为古城淮安增添新的亮点,是大运河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三是加强新发展阶段水文化传播弘扬推动以江河为纽带的水文化建设及地域水文化挖掘与利用,重点推进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继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之后,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13个省区市。20237月,在江苏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江苏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充分考虑水文化的特殊性,激活水文化的生命力,把水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传承下去。结合河湖水系连通、河湖生态修复、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推进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化以及与文化融合建设的实践探索,打造示范美丽健康河湖”“水美乡村”,展现河湖治理成效。以水利工程为依托,采取工程+文化等形式,鼓励水文化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以水利风景区、水情教育基地、水保科教园(示范园)、博物馆、档案馆、展示()馆、水文化园区、主题公园等为载体,加强面向社会公众的水文化宣传教育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水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是人民群众对水利事业新期待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推进水文化建设,讲好中国水故事,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弘扬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对水文化建设,我有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水文化建设的领导,将水文化建设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水利系统文明单位测评体系、水利工程建设考核体系,强化水文化建设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评价,统筹推进水文化建设工作。将水文化建设内容纳入相应的水利改革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逐步形成完善的水文化建设、管理、传播等制度保障体系。将水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各级单位年度工作计划,推动水文化制度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水文化制度框架体系。研究建立与文化和旅游、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工业、农业等有关部门的协调机制,促进水文化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要凝练治水经验,繁荣发治水文化。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水旱灾害多发频发重发,是世界上水情最复杂、江河治理难度最大、治水任务最繁重的国家之一,国在不懈治水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围绕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总体目标,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扎实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要加强水文化系统研究,深入挖掘等新中国治水事业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文化意义,大力繁荣发展新时代治水文化,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

三要加强能力建设争取多方支持。加大水利行业水文化建设、管理、传播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推动水利高校水文化学科建设。深入开展水文化教育培训,逐步把水文化知识纳入水利部门有关培训课程。定期举办水文化建设专项活动或培训。加强水文化咨询专家队伍建设,吸纳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参与水文化建设。加大水利遗产管理、水利工程与文化融合、水文化研究与传播载体建设等重点项目资金投入。编制《水工程文化设计规范》,将文化投入纳入水利工程建设、运行和维护概算。积极协调各级财政、发改等部门,加大水文化建设财政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区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挖掘保护水利遗产,充分发挥其传承与弘扬功能。以政府为主导,不断扩宽资金渠道,积极稳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水文化建设领域。打造一批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链,推动水文化事业和水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要拓宽宣传渠道,构建河流伦理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开展水文化传播活动。多渠道创新传播模式,综合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大力传播水文化。鼓励引导文艺工作者紧扣时代脉搏,充分挖掘水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讴歌、记录新时代气壮山河的治水实践,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生产出一批水利文艺精品力作。积极借鉴国外水文化建设管理和宣传等方面的经验,加强中国水文化对外交流合作。加大中国水文化对外宣介力度,传播中华治水智慧、治水经验,提升中国水文化的影响力。

2024111日召开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强调,要建构河流伦理。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大“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把自然界河流视作生命体,尊重河流生存与健康的基本权利,深入研究人与河流关系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责任义务和行为规范,强化规划、治理、调度、管理等制度约束引导,推动法治、教育、宣传、科普等环节共同发力,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而形成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文化认同、观念自觉,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

 

记者:请您从水利人的角度,谈谈您对长江经济带未来发展的展望和期待。

凌先有:从水利人的角度,我对长江经济带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一是期待山河无恙的安澜长江期待长江流域以堤防为基础,三峡水库为骨干,其他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工程及防洪非工程措施相配套的防洪减灾体系更加牢固,大江安澜,大雨大汛无大灾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庄严承诺。

 二是期待科学配置的绿色长江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关乎国家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的实施长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水源地和清洁能源基地,多个跨流域调水工程以长江为水源。期待合理分水、管住用水、科学调水工作目标能够持续实施,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持续提升,长江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管控水平持续提升。

三是期待和合共生的和谐长江流域性是江河湖泊最根本、最鲜明的特性,强化流域治理管理是对表对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政治要求。期待流域治理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大江两岸奏响和谐长江的交响乐章,共抓大保护,河湖四乱凝聚流域、区域、部门治水管水合力,共同维护长江河湖健康生命,建设幸福长江。

四是期待山清水秀的美丽长江保护长江,既是历史责任,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要义。期待长江流域通过水生态保护治理,水土流失情况呈现持续好转水质明显好转,长江河湖面貌实现历史性改变,展现出万顷碧波美丽长江壮美画卷。

 


责任编辑:新时代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