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

来源:《雷锋》杂志     作者:新时代华声     浏览量:次      发布时间:2022-06-08    

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

——论深刻把握新时代继续高扬雷锋精神旗帜的战略意义

■《雷锋》杂志编辑部

百年征程,壮歌以行;百年芳华,青春万岁。在这个激情飞扬的时刻,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新时代共青团要继续开展学雷锋活动,寄语青年“甘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雷锋——共产主义战士、最美奋斗者;

“螺丝钉”——源自雷锋日记;

“雷锋,湖南望城人氏。曰先锋战士,亦普通一兵……”

《人间雷锋》《雷锋志》《雷锋之歌》《新时代雷锋精神解读》……

时光荏苒,时代变迁,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故事心口相传,雷锋的精神熠熠生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合,20多次对弘扬雷锋精神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论述——

“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 ;奉献爱心,处处可为。”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雷锋精神的系列论述,透彻、精辟、深邃,是我国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中讲得最多的、说得最重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全民全域要持续深入学雷锋的重大战略意义,成为我们在整个新征程中高扬雷锋精神旗帜的根本遵循。

历经百转千回,那些无法被时光冲淡的,是精神的凝聚、价值的沉淀,文化的基因。

历史,镌刻下雷锋的名字。

时代,澎湃着雷锋的精神。

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也关系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天开万象、鬼斧神工、厚德载物……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创造出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雷锋精神是五千多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结合。‘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这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勤务员是一脉相承的。”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

雷锋精神生动体现了以“礼仪仁智信”为主要内涵的中华民族美德文化,以忠诚于党、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理想、矢志不移干革命的红色文化,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我党我军根本宗旨文化,以“爱岗敬业诚信友善” 等为道德准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雷锋从一个人名,到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进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中,进入中华优秀文化百花园中。

正是这样一种文化、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培养出了雷锋这个“德圣”和志愿标兵,雷锋成为“好人”的文化象征,“雷锋叔叔”成为社会风气标识,“学雷锋做好事”成了中国亿万军民自觉践行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公益、慈善和志愿活动。这个活动的“心之初”就是建设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同富裕的新中国新社会。

这是雷锋精神的思想之根、生机之源,也是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

国之大者,文化江山。

文化自信是弘扬中国精神的“原动力”,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向心力”,更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驱动力”。而雷锋精神正是中国精神的集中展现、中国价值的时代符号、中国力量的思想支撑、中国文化的鲜明标识,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新时代全力推进全民全域学雷锋,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推进社会文明建设,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轻轻的年龄,平平的事迹,短短的记述,滚出革命战士的火球。”雷锋精神是大量“举手之劳”的集合体,诸多“善小而为”则是雷锋精神的坚实载体。

“一切文化最终都沉淀为人格。”文化是人的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如果说高层文化更重视精神价值文化,那么普及的文化更重视生活方式。可以说,文化的最终体现是每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正所谓:文化,文化,一要“文”(文明), 二要“化”(影响)。有文能化,即有文化。化及全民,即为大国;化及全域,即为强国。

建设文化强国,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需要落细落小落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弘扬诚信文化,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学雷锋是最有效的抓手和载体,雷锋精神是最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文化滋养。

“欲信人者,必先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雷锋,不是西方人眼里的“东方耶稣”,也不是庙堂里的“菩萨”,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雷锋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文明道德的制高点,是世界志愿文化的一个高峰。

正如长期从事雷锋精神宣传和研究的学者陶克所说,雷锋精神是以雷锋名字命名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既有“前雷锋时代”优秀文化的浸润,又有“后雷锋时代”一个个“雷锋”集体创新的先进文化的接续发展,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创造和实践,具有深厚的文化性、广泛的群众性、极大的可学可行性。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到2035年,文化强国建成之时,毛泽东主席在建国时所畅想的“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将如愿以偿,雷锋精神之花也必将在中华大地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民族复兴的精神动能

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习近平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胞物与,守望相助”,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天道好生,仁者爱人”;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些名言古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民族精神的写照。

当年,周恩来总理把雷锋精神总结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两会代表时,以“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的高度凝练,对雷锋精神作了最新概括。

松柏之茂,隆冬不衰。

经过时间淘洗、岁月沉淀,雷锋精神完成了文化的生成与构建,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面精神旗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成为亿万中国人民心中一座巍峨的道德丰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动能。

经过赓续融合、重塑升华,雷锋精神超越了时空、超越了国度,成为党的先进性的生动诠释、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时代前行的精神标杆,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民魂”的力量。雷锋精神闪耀着“民魂”的光芒,是时代前行的强劲动力,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能。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一马平川。我们的前途是星辰大海,但征程依然风雨交加,面临的风险挑战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预料的惊涛骇浪。

“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征服前进道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迫切需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筑牢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思想根基,提升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道德高度,燃亮亿万国人砥砺奋进的梦想火炬。

雷锋有魅力,强国有希望,前行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可期,曙光在望。

国家强盛的道德基座

积极向上向善,从“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感受善的力量,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为实现中国梦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习近平

明理崇德,以德治国,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雷锋论述中的另一个重要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这里,法律是作为“成文的道德”存在的,是带强制性的道德规范,是“德治”的延续和最后落实的“硬支撑”,最终是“更好的德治”。所以,法律和道德最终统一在“德治”的完美实现上。

崇德,首先要有大爱,爱党爱国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心想着为党为国为人民作奉献,这是做人的大德;其次是要有公德,积极向上向善,积极为维护社会公众的安宁和幸福展现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性和高尚情操;再次是有私德,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雷锋,就是这样做人、“三德”俱佳的榜样和模范。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强。雷锋之光,照亮做人之路;雷锋精神,激荡强国力量。

强国是时代楷模的追求,奋斗是雷锋精神的底色。

“艰难困苦,千难万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雷锋”是青年突击队、青年垦荒队、青年扫盲队,是“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开拓者。

“革故鼎新,建设四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雷锋”是新长征突击手、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是“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拼搏者。

“伟大梦想,伟大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雷锋”是白衣执甲的背影、脱贫攻坚的剪影、创新创业的缩影,是“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奋斗者。

时代各有不同,精神一脉相承。

当年,雷锋把名字里的“峰”字,改成了冲锋的“锋”字,意味着“冲锋在前”。他在日记中写道:“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入火海进刀山,我甘心情愿,头断骨粉,身红心赤,永远不变。”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过去,我们“站起来”,从落后到奋起,需要雷锋精神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现在,我们“富起来”,从贫困到富裕,需要雷锋精神润德塑形、开拓前进。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今天,我们“强起来”,从强盛到复兴,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仍然需要雷锋精神固本培元、凝魂聚气,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社会进步的价值标杆

要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

——习近平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学雷锋论述中,“价值”一词出现得最多。

“深入发掘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成为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的事情。

看《雷锋日记》,可以看到雷锋的价值观有非常丰富的内容。

其中有“方向盘论”,明确人要有信仰,要不断学习掌握科学理论作为自己一切言论行为的支撑;

有“螺丝钉论”,在平凡的岗位上甘当一颗革命的螺丝钉,爱岗敬业,岗位成才,这是由平凡走向崇高,成为平民英雄的必由之路;

有“傻子论”,永当助人为乐的“革命的傻子”,这是雷锋坚定不移的幸福观;

有“知行论”,言必信,行必果,始终做到言行一致;

有“有限无限论”,明确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要在积极为民的行动中放长生命的长度;

有“人生论”,明确自己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活得更美好,说到底,就是解决好人为什么活着、怎么做人的人生大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支持通过广泛创办雷锋学校,让雷锋精神进校园,让雷锋的价值观成为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他多次亲自给雷锋学校师生写信或寄语,通过扎实学雷锋“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学习雷锋,既要学精神,也要学方法,要在创新方法中推进学雷锋活动。

这种创新,一个是把学雷锋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中国志愿者的灵魂和旗帜是雷锋,让志愿服务与学雷锋融为一体,既让志愿服务有了“魂”,有了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又让学雷锋有了“体”(大型载体),真正走向常态化、大众化。如今全国两亿多注册的志愿者正是这样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以实际行动不断书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另一个创新是把学雷锋志愿服务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规定其为城乡基层群众性文明实践活动的“主要抓手”,同时规定全国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都担任本地志愿服务总队的队长、副总队长,这样就把学雷锋引入了治国理政的体系建设,成为实现“良政善治”的重要保证,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制度安排。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雷锋纪念馆时,曾在 《雷锋日记》的展陈柜前驻足凝望,对其开篇情有独钟: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当年雷锋日记中的问号,如今在新时代找到了答案。

抗击疫情战场,病房里、社区内、小村口、网络上,“雷锋”无处不在,爱心汇聚成河,平凡而伟大的雷锋精神更显弥足珍贵;

脱贫攻坚一线,几十万“雷锋式”扶贫干部,迎难而上、攻城拔寨,舍己为公、万众一心,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雷锋故事”;

全国各条战线,“雷锋班”“雷锋号”“雷锋团”“雷锋组”等先进集体聚是“一团火”,郭明义、庄仕华、孙茂芳、钱海军等模范人物散似“满天星”。

“江山代有雷锋出。”一个雷锋倒下去,千万个“雷锋”又站起来!中国从来都不缺“雷锋”,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雷锋”的身影。正如一首诗所写:“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一位哲学家说:“只有在全体公民中力倡雷锋精神,人人善小而为,添砖加瓦,方能筑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厦。”

可以说,全民学雷锋近60年的伟大实践,是百年党史的精彩篇章,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创造性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征程、建设新中国思想道德大厦的成功实践,是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卓有成效的国民教育。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任由世易时移、社会变迁,爱与善都是社会主流、时代潮流。雷锋精神是社会风气的净化器,是文明新风的催化剂。治理社会乱象,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归根结底要靠“真学雷锋”标示的“道德崛起”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的跃升”来实现。

人人向善的心灵家园

大力开展学雷锋活动,使雷锋精神真正深入人心,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着力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

——习近平

做事先做人,强国先强人。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始终是贯穿人生的大学问、 影响社会的大课题,也是弘扬雷锋精神的根本所在。

孔子有言:“志于道,据于德。”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做事要有“道”:培树纯洁崇高的人格,奔赴民族复兴的目标;做人要有“德”:立身有根据,行为有准则,传递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这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底线,也是学习雷锋的内在要求。

“文明花开香满园,同心掬得满庭芳。”这些年,中宣部等各部委和中央军委评选出的一批批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向上向善好青年等先进典型方阵,诠释了真情大义的深刻内涵,奏响了“最美”交响曲,带动更多人践行新时代“好人精神”,争当“中国好人”。

然而,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像雷锋那样,“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当“躺平”“佛系”“内卷”成为热词,当“好人得不到好报”的网帖大肆传播,当善良被冤枉、被打击、被损害,功利、市侩、冷漠的“浮云”不时遮蔽着人们的心灵家园。

强德才能强人,强人才能强国。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和师生们座谈时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我们学习党史,就是要明理崇德,以身作则,切实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私德润身,公德养心,大德铸魂。私德不立,公德难守、大德难彰。唯有坚持深入学雷锋,才能做到“三德”齐彰,相辅相成,共同建设起一个精神与物质共同富裕的文化强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要顺应时代潮流,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

2019年武汉军运会闭幕式场馆正厅,摆放着一尊铸铜雕塑作品《雷锋》。雷锋面带微笑、阔步前行,充满朝气,展现了坚定信念、大爱胸怀、宽阔视野,彰显了中国军人的崇高风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天下情怀。

北京冬奥会期间,来自各领域各方面近2万名赛会志愿者、约20万人次的城市志愿者用“雷锋式奉献”,参与冬奥、服务冬奥,让“一起向未来”的交响更加响亮,让“天下一家”的情怀更加动人。

“雷锋城”抚顺,雷锋家乡湖南长沙望城,两座国家级雷锋纪念馆,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7000多万人次,其中包括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港澳同胞5万多人次。参观留言簿上,录满了各国游客用真情和感动写下的温暖文字:

“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的贡献是无限的。我很高兴有机会学习到雷锋的一生,我将永远记住这次参观,并尝试宣扬雷锋思想。”这是美国人玛丽·罗基尔的留言。

“这里所体现的毫不利己,关心他人,关心最贫困和最穷苦人的精神,对全人类都有指导意义。让我们一起共同建立一个更为公正、更为安定的世界。”这是欧盟代表团全体人员参观后的共同感悟。

“中国好人”,是雷锋留给世界的温暖记忆。雷锋故事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人民所熟知,雷锋为民服务的做法让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

从西点军校招生简章中的雷锋照片,国防大学来自55个国家的120名军官聆听“雷锋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言;

从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在执行维和任务中将雷锋故事带到马里、利比里亚等国的21所学校,到单一汉语版本的《雷锋日记》变成英、日、韩等20多种语言的雷锋故事;

从雷锋肖像走上联合国邮票,到入选两项吉尼斯纪录;

……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传播或公认“雷锋是中国好人的代表”,是人类“真善美”的典范。

墙内开花墙外香。雷锋是走出国门的中华文明形象大使,是名扬世界的国家名片,激励和带出了大批的“洋雷锋”,创造了新中国乃至人类文明道德史上的奇迹。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向上向善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完美体现这种共同价值取向的雷锋精神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支撑。

雷锋属于世界,世界需要雷锋。正如英国汉学家米兰·卡佩汤所说:“中国的雷锋,为人类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探索。”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抚顺雷锋纪念馆时指出:“永恒体现的不是物理时间存在的长短,雷锋去世时22岁,把有限的人生变成了永恒。”

“什么叫永恒?后来的人能记住你,那就是永恒了。”

没有哪一种生命比活在人们的心中更长久,没有哪一种精神比长存于人们的行为中更永恒。

昨天——明天,历史——现在——未来。

人民,永远铭记雷锋;时代,永远需要雷锋!

(执笔:张顺亮、颜晓峰 责编:仇学平 原载《雷锋》杂志2022年第6期)


责任编辑:新时代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