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菊如——南洋归来的红色金融先行者(百年航程 有“侨”精彩(80))
曹菊如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店员家庭,8岁上小学,10岁进入龙岩商业学校,15岁到河南睢县当学徒,后转到江西赣州的塘江烟店当店员。在江西期间,他与邓子恢相识,受其影响阅读了《新青年》《新潮》等进步书刊,萌发革命思想。1922年春,他回到龙岩,参加邓子恢等组织的“奇山书社”。该书社是福建省最早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团体。
1923年冬,曹菊如赴南洋谋生,在印尼苏岛实武牙一香料厂管账。虽然远离祖国,但曹菊如在工作之余,仍积极参加当地爱国活动和社团,担任当地华侨组织 “救国会”秘书。后来,他还参加马来亚共产党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广泛接触新思想,在当地领导并参与东南亚华侨的进步事业。
1929年,曹菊如获悉家乡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的情况,遂于1930年8月返回家乡,带着一颗赤诚之心,投身革命洪流,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3月18日,闽西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成立了闽西苏维埃政府。同年9月,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设立闽西工农银行,曹菊如等任银行筹备委员。银行成立时资本为20万元,由工农入股集资,每股1元,便于群众参股。同年11月,闽西工农银行正式成立,从此曹菊如与银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闽西工农银行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地最早的金融机构之一,干部们既无办银行的经验,也无规章制度可循。虽然条件艰苦,但曹菊如和同事们克服困难,借用中式账簿和旧的记账方法,制定出了简单实用的操作规范,开展了一系列业务,如发行“苏币”,代理财政收款、存款,实行低利借款,协助粮食调剂局和粮食生产合作社,办理进出口贸易,征购军粮等。与此同时,曹菊如通过不断学习缴获来的一本银行簿记讲义以及毛泽民同志托人从白区买来的一本《银行簿记实践》,慢慢掌握了现代银行的会计、营业和出纳等制度,为日后筹备苏区国家银行奠定了基础。在曹菊如等的努力下,只用一年时间,闽西工农银行的资金大量增长,极大繁荣了苏区经济,苏区纸币的信用日益巩固。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同时决定成立国家银行,由毛泽民担任行长。曹菊如奉命前往瑞金,协助毛泽民筹建国家银行。凭着在闽西工农银行打下的基础,曹菊如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设计并印制了各类账簿单据,国家银行得以正式开张。在国家银行,曹菊如协助临时中央政府工作人员,建立国家总金库,并开展了整顿税收,统一财政,建立财政会计制度、预算制度、决算制度、审计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发行货币,设立分支机构,培训金融人才等许多工作,在经济领域为革命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怀着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曹菊如后来转战南北。晚年的曹菊如不顾自身疾病,仍然辛劳工作。1981年1月6日,曹菊如逝世。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