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弘扬泉水文化,凝聚发展动能
5月15日,“沿着水网看中国”暨《济南都市圈强省会1+16+N》泉水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高峰座谈会在国家超算中心举行。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展现与传承、保护传承弘扬泉水文化、泉水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水利部政策研究项目水文化专家凌先有在探讨会上做了《弘扬泉水文化,凝聚发展动能》的主旨演讲报告,并在座谈会后接受了记者访谈。
记者:在“沿着水网看中国”研讨会上,您做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听说不少与会人员都说没听够。能不能简要谈一下您报告的内容?
凌先有:大家过奖了。其实在本次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的报告都很精彩。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周凯,水利部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黄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朱海风,山东省政府参事、山东省社科院原院长张存述等多位专家学者报告,从不同方面给我们带来了数字科技及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泉水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泉水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思路等前沿成果,听后耳目一新,受益匪浅。我的报告只是对泉水文化谈了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我认为,泉水文化是中华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泉水文化发轫于泉水崇拜,发展于民间传说,推动于品茗茶道,繁荣于文学艺术,丕振于科学技术。齐鲁大地隐藏着丰厚的泉水资源,具有独特的自然风貌和深厚的泉水文化。济南泉水文化源远流长、泉甲天下、泉城共融、泉湖共济、人泉和谐、泉星灿烂,成为泉水文化的典型代表。要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提高泉水生命安全保障能力。科学精准实施泉水补源,提升名泉泉水景观品质。大力推进泉水直饮应用,让泉水更好地惠及民生。保护传承弘扬泉水文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记者:请您谈谈泉水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经历了哪些阶段?
凌先有:“泉”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甲骨文的“泉”字,外形像一个三面围绕,一面开口的泉眼,中间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像泉水从中流出。泉的本义指泉水,即从地下涌出的水。《释水》曰:滥泉正出。正出,涌出也,沃泉县(xuán)出。县出,下出也,氿泉穴出。《周易·蒙卦》:“山下出泉,蒙。”潘岳《射雉赋》:“天泱泱以垂云,泉涓涓而吐溜。”在古人眼里,泉水通常是从地下的黄土中汩汨而出,因此,他们亦称泉水为黄泉,由此便有了九泉、泉下、泉台来表述相似的意思。《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同时,古代泉的读音与钱相近,人们又借用它来指代作为流通货币的钱,如泉布、泉币等,都是指钱。《传》曰:泉水从中以益者也。引申之,古者谓钱曰泉布。许云: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古人之所以也称钱为泉,是因为钱能像泉水一样广泛流动。下面,我对泉水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第一,泉水文化发轫于泉水崇拜。古人认为,泉乃“天赐之物,地藏之源”,对泉产生的科学道理,老百姓并不知晓,但他们凭着淳朴的感性认识得出结论,泉水就是上天的恩赐,泉水就是神水。他们不但修祠建庙,对泉水之神进行顶礼膜拜,还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许多有关泉水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来解释大自然的奥秘,给泉水平添了瑰丽多彩的文化内涵。在十二时辰图中,泉水被描绘成一位美丽的女神,她手捧着水壶,流泻出清纯的泉水。汉代文人最为著名的描绘泉水的诗人是曹操,他曾写道:“泉眼龟文聚,波纹鹤影齐。仙人掌上月,洞庭入楚歌。”在中国的宗教文化中,泉水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道教对泉水的崇拜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把泉作为灵泉,常被用于道士的机密法术中。同时,泉水也是佛教重要的净地,被认为是佛教经文中的“清净之泉”,常用于禅修和修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泉水被视为风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泉水所含的水气,被认为可以调整环境气场,提升风水的好坏。太湖石制成的泉石,经常在庭院景观中被使用,被认为有了泉石的装饰,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净化气场、保护家宅平安。一些泉水还被用来供奉神灵和观察天象,被当地人视为神圣的存在。在西藏,经常饮用的泉水往往被尊为神泉,藏民多用不同的方式崇拜。如堆龙德庆县城北山中石崖下有一常年涌流的清泉,历史悠久,泉边凿有佛像,供群众膜拜。藏历年初一清晨,藏族民间有到泉边或溪边“抢水”的习俗,认为第一桶泉水最洁净,背到的人会有好运。各家用背回的第一桶水将青稞、奶渣、红糖、糌粑和青稞酒掺合在一起煮粥,表示甜蜜幸福。泉水崇拜是人们对泉水的最初认知,成为泉水文化的重要发端。
第二,泉水文化发展于民间传说。在传统文化中,泉水有许多的美丽传说,是人们对泉水崇拜和景仰的表现。在汉水神话中,传说女娲娘娘曾把原始人的黑石,放入泉水中洗涤,男女就此成形。后来,女娲娘娘便在汉水边发明了土木,制作了凿井机。在潘神神话中,传说身着牛皮的猎手潘神,曾拿着一把大斧,在知音泉边烧柴取暖和切肉,直到泉中的刘氏蛟龙发怒,将刘氏泉封死。在岳飞饮泉故事中,传说南宋著名将领岳飞,在一次游历途中口渴难耐,遇见细河流动的泉水,盛赞这股泉水泉质最佳,饮下后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竹王与从人尝停于大石上,命作羹,从者说“无水”,他以剑击石,泉水便涌出,写出了夜郎王的奇特出生和称王后“击石水出”的神异之能,反映了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崇拜竹王与神泉的风情。山西晋祠的难老泉,有一则“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仙人赠鞭、鞭插瓮中、抽鞭水满、水溢成泉的故事,因此,在晋祠难老泉西侧有水母楼,供奉着水母娘娘。敦煌的月牙泉,相传是美丽善良的白云仙子因同情百姓干渴掉下了同情的眼泪。济南的泉珍珠泉,相传珍珠泉的串串“珍珠”是当年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所化,后人亦有诗云:“娥皇女英惜别泪,化作珍珠清泉水。”趵突泉相传是龙宫一把白玉壶喷出的宝泉。这些美丽的传说,使泉水文化在民间得到广泛的传播。
第三,泉文化推动于品茗茶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用上好的泉水泡茶,能使茶的色、香、味、形得到最大的发挥。唐代茶圣陆羽是品茶高手,是中国茶文化的鼻祖。他曾在广教寺隐居多年,开凿被誉为“天下第十四泉”。陆羽曾在此种茶品泉,并写就了传世名作《茶经》,后人为了纪念陆羽,称此泉为陆羽泉。陆羽在《茶经》中评说:“其水用水土上,江水中,井水下”,所指“水土”即泉水。用泉水泡出的清茶,茶色鲜亮,清香四溢,入口润滑,是爱茶人士的最佳选择。明代徐献忠在《水品》中写道:“泉水不甘寒,俱下品。”“凡称泉者,未有舍寒冽而著者。”可见泉水寒冽的重要性。佳茗须有好泉配,方能相得益彰。名泉煮名茶,不仅是古人的雅趣,更是现代人的美好生活。江西九江每年都要举行“九江国际名茶名泉博览会”,以厚重的文化与崭新的面貌,欢迎着四海宾朋。用清冽甘醇的泉水沏茶,早已融进了世代泉城人的生活习俗里。一年四季,无论阴晴雨雪,来黑虎泉、白石泉等泉打泉水的人,从晨至昏,从不间断。有人甚至穿越多半个城区来打泉水,冲泡品茗,推动泉水文化深入人心。
第四,泉文化繁荣于文学艺术。泉水是传统文学中深受赞誉的一个主题。从古至今,泉水一直被文学家视为一种富有诗意和美感的象征,具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学元素。泉水涌流之处更是具有繁星闪烁、神秘莫测的文学魅力。唐代大诗人李白《上升科二首》:“见秦前辈思长安,泉水萦腰石撼寒。蓬阁因堂惯轻盈,千年旧隐花如姗。”描写了泉水的自然美感和人文美感,营建出了梦幻般的意境和生动的形象。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描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白居易《遗爱寺》:“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通过聆听鸟鸣和流水声,描绘出了遗爱寺的盎然生机。宋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泉映树影的境界之中。明袁中道《夜泉》:“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写出了流泉在月光的照耀下,仿佛一溪流动的雪的美好景致。由于文学家们爱泉咏泉,不少著名人物的生平活动与泉有关,不少名泉都以他们的名或号命名。如江西上饶的陆羽泉,湖北宜昌的陆游泉,杭州西湖有六一泉,山东淄博的柳泉,广州的贪泉,合肥的廉泉。文学使泉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衍生出许多与泉相关的格言、谚语、成语,如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文思泉涌”“泪如泉涌”“林泉之趣”等等。除了文学作品,与泉有关的艺术作品也层出不穷。音乐阿炳的《二泉映月》、吕远的《泉水叮咚响》,绘画如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刘海粟的《黄山温泉》,与泉有关的书籍有黄仰松、吴必虎主编《中国名泉》、崔铁牛主编《晋泉之韵》等。2022年,八十多岁高龄的余道范完成《泉水里的中国》,成为国内一部以泉水视角讲述华夏文明演化史的综合性山水文化巨著。作者 “遍访中国名泉,几无遗珠”,通过一泓清泉,淋漓尽致的表达阐述了泉与生态、与人文、与历史、与信仰、与华夏文明的内在关联,将泉水文化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第五,泉文化丕振于科学技术。泉水是大自然的精灵。如果说文学艺术家从丰富的形象思维上对泉文化及进行弘扬,那么,科学家则以严谨的逻辑思维对泉水文化进行科学的探索。科学家认为,泉水以自然的形式把水通过地下层流经地表而形成,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科学家按照泉水的形成地质条件,对泉水进行了分类。将透水层和不透水层的接触面正好遇到地面、在岩层里流动的地下水,沿着接触面流出地面,称之为接触泉;对地下发生了断层、一侧的含水层正好碰上了不透水层、地下水沿着断层溢出地表,称之为断层泉;对地表附近因岩层有裂隙、地下水沿着裂隙趁机流出地面,称之为裂隙泉。另外,按照水力性质将泉水为上升泉和下降泉。上升泉由承压水补给,在压力作用下由地下冒出,有时可喷涌高出泉口数十厘米至数百米;下降泉由潜水补给,一般从侧向流出。泉水流量主要与泉水补给区的面积和降水量的大小有关。补给区越大、降水量越多,则泉水流量越大。流量大而稳地的泉,往往成为良好的供水水源。人们往往把含有特殊的化学成份、有机物、气体或有放射性,饮用或淋浴后能治疗疾病的泉,称为矿泉,这种泉的泉水称矿泉水。矿泉又分为冷泉、温泉、甘泉、苦泉、酸泉等若干类型。依据泉水的温度,将温度低于25℃的矿泉称为冷泉,25-37℃为温泉,38℃-42℃为热泉,高于42℃为高热泉。冷泉冰凉清冽、清澈如镜,温泉四季如汤、温润可人,承压泉喷涌而出、飞翠流玉,潜水泉汨汨外溢、水雾弥漫,间歇泉时淌时停、神秘娇羞,还有离奇古怪的喊泉、变色泉、水火泉、聪明泉、甘苦泉等等,星罗棋布,千姿百态,令人心旷神怡。文学艺术反映了泉水的精神文化,科学技术反映了泉水的物质文化。泉水的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精神泉文化与物质泉文化相辅相成,使泉水文化在传承上传播,在交流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不断为经济社会注入文化的力量。
记者:您认为济南泉水文化都有哪些主要特征或主要特色?
凌先有:齐鲁大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历史传承。不仅孕育了孔孟之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更隐藏着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泉水。山东的泉水水质纯净,泉眼奇特,形态各异,不断喷涌,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山东的名泉除了济南趵突泉等上千泉池外,还有济宁历史厚重的泗水泉林、规模宏大的枣庄十里泉、静谧庄严的临沂竹泉村、景色秀丽的淄博古泉等等。山东的泉水之美,不仅在于其数量之多,更在于独特的风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济南泉水是山东泉水的典型代表,也孕育了独特的泉水文化。这里,重点谈谈济南泉水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一,山水涌泉,源远流长。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济南泉水之源传说很多,最多的是源自两山。一是源于王屋山。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济水自王屋山东流,有时隐伏地下,至济南冒出地面而成诸泉。明代胡缵宗诗云:“王屋流来山下泉,清波聊酌思泠然。” 二是源于泰山。宋代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说:“泰山之北与齐之东南诸谷之水,西北汇于黑水之湾(即锦阳川水),又西北汇于柏崖之湾(疑在柏崖山处),而至于渴马之崖(在今党家庄镇东、西渴马崖村一带)。盖水之来也众,其北折而西也,悍疾尤甚,及至于崖下,则泊然而止。而自崖以北至于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 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盖泉自渴马之崖潜流地中,而至此复出也。”我认为二者均有其理。20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济水崇拜与济水文化》的文章,对此有所论述。泉水溯源既是泉水科学,又是泉水文化。因为泉水溯源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泉水历史和泉水文化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保护和利用泉水文化遗产。
第二,历史悠久,泉甲天下。济南泉水具有悠久的历史。《春秋·桓公十八年》有“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记述公元前694年鲁桓公与齐襄公在泺水(今趵突泉)相会之事。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卷八·济水二》中描述道:“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宋代文学家曾巩评价济南泉水:“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在济南市区,泉水数量之多,早在元金代的《名泉碑》就有“七十二名泉”之说。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说:“济南名泉七十有二”。清乾隆时期文人在《听泉斋记》中:“历下之泉甲海内,著名者七十二泉,名而不著者五十九,其他无名者奚啻百数”。2009年,“济南名泉凭借数量之多,水质之优,形态之美,地质结构之独特,历史文化之深厚,具有突出、普遍的观赏价值,具有独特性、稀有性和濒危性的优势”,被列入了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的预备名录。
第三,因泉而生,泉城共融。城因泉而灵,泉因城而秀。济南古城成形于公元12世纪,在营造过程中,基于对泉水水量、分布特点、出露特点、汇流特点等的考量,在城市选址、规模、布局及城垣形制等方面,形成了因借泉水而又兼容中国传统营造观的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从城市营建格局上来看,济南古城的选址,在独立的泉水系统下,以珍珠泉为穴,趵突泉、五龙潭、黑虎泉环萦,南依千佛山、北面黄河的态势,形成以泉为脉的枕山、环水、面屏的整体城市格局。与此同时,古城的城市构图以“泉”为中心展开,在山水空间上,形成了以珍珠泉为中心的“天心十字”结构。由于济南泉水顺应地势北流,并在北部低洼处形成泉水湖泊——大明湖,作为明代府城的济南古城,考虑对泉水调蓄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将大明湖围在城内,通过水利工程对泉水实施有效控制。济南人在建造园林的时,借助“围泉入园”,满足了不出城垣便得尽泉水之美的精神诉求。济南人民结合自己对泉文化的认知,形成了顺着泉渠建设街巷,围泉或面泉筑居,在泉边进行文化交流的生活传统。古城内的街巷多结合泉水的汇流特征,与泉渠伴生,形成了带有南方韵味的水巷风貌特征。济南人民也历来有着“临泉而居”的传统,有些院落选择在泉水旁边,面向泉水建设或者背向泉水渠建设;有些院落围绕院内泉井形成合院;有些院落则直接把泉水圈入屋内。借助小尺度泉水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小型园林小院,泉水点缀于赏景建筑之间,以泉水出露的感官特征为核心景致。济南古城的泉水街巷多呈现出建筑、泉池、小桥、街巷等多种元素的街巷断面形式,体现了具有南方特色的街巷与泉水相伴共生的美丽景象。
第四,泉湖共济,城湖相映。济南是“山、城、湖”的宏大景致为赏景对象建造的园林性城市。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描述了当时称之为莲子湖的大明湖:“历城北二里有莲子湖,周环二十里,湖中多莲花,红绿间明,乍疑濯锦。”成为济南古城有记载最早的圈泉为园以及借湖建园的泉水园林。明崇祯年刘敕《历乘》记载:“德藩有濯缨泉、灰泉、珍珠泉、朱砂泉共汇一泓,其广数亩。名花匝岸,澄澈见底;亭台错落,倒影入波;金鳞竞跃,以潜以泳;龙舟清泛,箫鼓动天。”描绘出了济南围泉为园的园林艺术图景。大明湖西北岸小沧浪水榭所在的“凹”字形水池内栽植荷花,小沧浪三面荷池环绕,一面滨临大明湖,形成苏州沧浪亭组景之浓缩。水池东为得月亭,小沧浪南沿湖长廊为空廊,借湖景入园,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山水图画,是著名的“佛山倒影”观景处。济南城市整体采用因泉而建、借湖入境的手法,营造出“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图景。
第五,爱泉护泉,一脉传承。在与泉水共融的生活传统中,爱泉、节水的观念使济南人民自发地在公共空间及院落,都形成了分区域用水、分时段用水、不得污染堵塞泉水等约定俗成的用水公约。公元前12世纪(西周时期)的《伐崇令》明令“禁止填水井,违令者斩”。而后的律令,多涉及对公共的灌溉用水,以及渠、闸、坝等水利设施的责权。济南历代控制对南部山区的开发,长期控制这里冶铁采矿的规模和建设总量,在泉水渗流区不进行任何开发建设。对出露点水质优良的泉水进行有序的取饮、煎茶。济南泉水作为公共用水和院落用水,受到当地居民自发的爱护,形成了一种地域性的用泉秩序,不同时段呈现出不同的生活场景。时至今天,济南仍保持着清晰的用泉秩序,大家也自觉地不往泉池中扔杂物、倒脏水。通过不同区段使用强度和使用功能的控制,以及保护泉水的措施,保证对泉水长期持续的利用和良好的水质供应。
第六,名流云集,泉星灿烂。济南的文人在泉畔、湖中曲水流觞、碧筒酌饮,以泉水煎茶,以泉示德、以泉言志、以泉思政。济南的泉水将古城铸就成了文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泉水品鉴的传统通过正史的记载和延续至今的七十二名泉泉水泉池传承下来。元代的《齐乘》、明代的《历城县志》、 清代的《济南府志》等方志,均以专章记载了其对应时期的七十二名泉。歌咏济南泉水的诗歌从魏晋时期以来层出不穷。这些诗歌的作者不仅包括泉水哺育下的,如辛弃疾、李清照等本土大批名士,还涉及帝王、官吏、文人、外使等不同领域的精英,包括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欧阳修、曾巩、苏轼、苏辙、黄庭坚,金元之际的赵孟頫、张养浩,明代的边贡、王廷相、李攀龙、王世贞,清代的王渔洋、蒲松龄、孔尚任、王士祯等,近现代的老舍、季羡林、欧阳中石等数百名士,将泉水文化推向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记者:您对保护传承弘扬泉城泉水文化有哪些建议吗?
凌先有:泉水文化作为中华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加强保护、传承和弘扬。为此,我提出如下四点建议:
第一,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提高泉水生命安全保障能力。济南地处黄河下游,没有黄河的有效补给就没有持续喷涌的泉水。黄河国家战略扩大了济南城市发展空间。要全力确保济南黄河防汛安全和济南黄河供水安全,保护好济南黄河生态环境。要完善政府主导、黄河部门参与、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沟通顺畅、信息共享、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保证资金投入。突出抓好河湖清违整治,按照“安澜之河、生态之河、宜居之河、文化之河、富民之河”要求,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要正确处理泉水文化、生态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建立黄河流域资源开发的市场机制。加强河道整治、水库除险等防洪除涝工程建设,实施塘坝保安全提升工程,消除水库塘坝隐患。重点解决中小河流重要河段防洪不达标、河道防洪薄弱环节,推进北大沙河、大寺河等十多条中小河流治理,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区域内排水防涝能力。要利用多种渠道,创新和丰富文化载体加大宣传教育,使社会各界深入了解泉水文化的历史背景、黄河对泉城泉水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提高保障泉城和泉水安全的思想意识。
第二,科学精准实施泉水补源,提升名泉泉水景观品质。严格泉水补给区和汇集出露区建设管控,加强泉域补给区、重点渗漏带生态修复,严格控制泉域内地下水开采,采取科学精准的补源措施,确保正常降水年份泉水持续喷涌。加强保持泉水持续喷涌与地下水科学合理利用的关系,推进丰水年地下水增采和枯水年保泉补源,继续推进名泉泉水景观提升工程。提高水环境治理能力,实现区县雨污合流管网及城市和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清零,确保泉水水环境质量持续优良、泉水生态系统稳定、泉水生态服务功能可持续。建设泉水文化景观特色突出的“千泉之城”,构建城泉共生的总体格局。
第三,大力推进泉水直饮应用,让泉水更好地惠及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实施泉水保护与开发、节约与集约并重,科学规划布设泉水直饮设施,不断扩大居民小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包括学校、医院、机关、商业等)和重要公共场所(车站、公园、广场等)推广建设泉水直饮工程,发挥泉水资源最大效益,让更多市民享受优质泉水,让济南泉水更多的惠及民生,让中外游客在观赏泉水的同时,能够直饮泉水,使水沁人心脾的济南泉水为游客留下美好的记忆,文学艺术家为后人留下更新更美的泉水文化精品。
第四,保护传承弘扬泉水文化,促进泉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立系统的泉水保护与文化彰显体系。根据不同的泉水泉群特点,打造泉城、泉区、泉村特色及自然生态景观,以泉水文化为主导,有机融合泉水园林文化、泉水生态文化系统提升,促进泉水泉群融合发展。依托自然生态景区及红色教育基地,打造泉水红色特色旅游体验。结合泉水直饮区域,打造凸显泉茶文化的泉水风貌区。对于涌泉泉群的泉水,突出生态休闲旅游,引导高品质绿色发展,打造生态特色的泉水风貌区。挖掘泉周围文化元素,根据名泉和周边环境及资源特色,提升泉景观的文化品位。充分挖掘泉水泉群历史文化,将与泉水相关典故、诗句等文化内容融入泉水景观设计中, 推进历史文化与泉水游线相结合,打造更多的泉水主题旅游经典线路,充分展现泉水泉群特色风貌和独特魅力,提升泉水游览观感效果。打造一系列赏泉品泉、咏泉诵泉、听泉鉴泉等泉水文化品牌,全面彰显泉水文化特色,提升泉文化景观风貌,凸显千泉之城的品牌效应,以高品质的泉水文化,持续打造泉水旅游的新IP,赋能泉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