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 康锐能、莎拉·简·艾哈迈德:面对气候危机,中国与东盟同舟共济
据《环球时报》报道,由中国生态环境部指导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发布《“一带一路”倡议下东盟国家绿色低碳转型——潜力与机遇》的报告。报告指出,中国与东盟在绿色低碳转型领域的合作迎来巨大历史机遇期。
东盟各国正处于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根据2021-2025东盟能源合作计划,东盟国家将在2025年实现能源强度在2005年水平基础上降低32%的整体减排目标,并使可再生能源在东盟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中达到23%,在发电装机总容量中达到35%。这一目标的实现面临着巨大的资金、技术和能源基础设施缺口。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和风电设备制造国,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均居全球前列。中国政府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既阐述了中国碳达峰工作的总体部署,同时要求要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打造绿色、包容的“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在2021年9月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进一步明确“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中国和东盟各国一直以来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自2009年首个《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战略》发布以来,中国与东盟在环境和气候领域建立了成熟的政策对话机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了诸多务实合作。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战略及行动框架2021-2025》,双方未来在环境与气候领域合作将更加密切。
因此,中国和东盟各国在实现各自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是天然的合作伙伴。今年,更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正式生效,中国和东盟各国在实现各自的经济复苏过程中,也是天然的合作伙伴。
某些国家对于中国在全球——尤其东盟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表示担忧和不满,而我们却认为中国可以,也必将做得更多,因为只有中国才真正理解东南亚各国所面临的严峻的气候危机,也只有中国有意愿、技术、知识和资金来提供长期的气候解决方案,促进东南亚国家的能源转型,增强东南亚人民的气候应对能力。
在气候危机面前,我们必须同舟共济。